Welcome to Zhejiang Zeagle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., Ltd
新闻中心

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形成 指明浙江企业转型方向

2012-03-22 浏览次数:0

  中新浙江网8月15日电  在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连续推出了《浙企突围》的系列报道。记者不断深入企业一线,和企业家面对面;不断对话经济专家,剖析目前经济的挑战和机遇。为了让这组报道视野更深入、更立体,时报还与浙江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举办了“汇聚青春力量、助推转型升级”为主题的浙江省青年企业家研讨会。   通过采访和研讨会,我们清晰地听到来自经济各个层面的声音,得出的结论是浙江经济根基是稳固的,浙商经营的机制是灵活的,浙江民营企业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压力面前,是可以做到成功转型、逆势中重生的。正如采访中很多浙江企业家常说到的一句话:30年改革开放,浙江企业家经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,这一次也可以做到成功突围。  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,技术创新、经营转型尽管是中小企业突围的根本之法,但它必然有一个过程,而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解决这些问题,不是单独企业能做到的,而是需要企业、行业、政府的共同努力。   在学界提了多年的“长三角一体化”概念,首次进入了中央文件并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。   8月6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《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指导意见》)。这也是国务院第一次对国内的区域发展提出规划性要求。  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,如何加快从“浙江制造”向“浙江创造”的蜕变,如何让传统企业朝世界级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,这应是长三角一体化下关于“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”的应有之义。   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形成   研发基地在台州,销售窗口在上海,而生产基地在衢州、丽水。在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的思维中,台州企业如果有这样的区域分工,那是一件受益于“长三角一体化”的好事。   “《指导意见》的通过,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形成!”郑荐平表示,作为长三角“第16城”的台州,可更好地利用上海国际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经济四大中心的平台,参与区域大分工,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;一体化如果能打破行政区域所造成的市场“壁垒”,就会有更好的区域规划,更多的经济交流,更强的研发能力……   “政策指明方向,发展关键靠自己!”郑荐平说,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,加快转型升级均是大势。   “肯定对浙江企业有利的!”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郑勇军教授认为,长三角一体化将使得企业专业化分工更高,区域协同合作越来越明显。只要人力、资金、土地、能源、科技等要素流动起来,区域间可以很好地避免重复建设,减少资源浪费,企业就能在这种城市功能分工中受益。   指明浙企转型方向   长三角区域的范围究竟有多大?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。此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看,长三角的区域范围不仅仅沪、宁、杭等16个城市,而是上海、江苏、浙江“一市两省”的全部区域。  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看来,长三角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。在土地、能源、资金压力下,长三角扩容是自身的需求使然。   因而,对于浙江的金华、衢州、丽水来说,不用再为不是“长三角城市大家庭的一员”而发愁了。   近期,浙江不少制造业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,包括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上涨、人民币升值、海外市场萎缩及国有银行收紧信贷。而长三角一体化的加快,可能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。   陈建军是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他曾多次参加过关于“长三角一体化”的讨论和调研。他认为,很多企业没有面临危机,转型很难。而危机来了,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转型。《指导意见》中提出了要求,包括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,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”、“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,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”等。   “《指导意见》是一个政策引导。它很清楚地提示了企业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,该转型的要转型,该转移的要转移。”陈建军说,企业按照政策引导走,发展阻力就会小一点,而违背政策和经济规律,就难以生存。因而,浙江企业应该顺应大势,利用各自的独特资源参与区域的合作分工。      作者:曾建宁叶天    责任编辑:孙英 来源:青年时报

浙江智壹格电器有限公司